不滿露營要做家務 露營小學生喊足5日

親子

發布時間: 2017/09/19 16:07

最後更新: 2020/05/18 12:50

分享:

分享:

早前,我帶了一個五日四夜的小學生野外遠足露營訓練 ,當中除了來了一個「血友病」孩子外,還來了一個哭足五天的苦臉孩子。他每逢要做營務時便會大哭起來。在營會中,實在好少會遇到哭足五天的孩子 。這孩子的哭泣給我們為人父母者帶來一個很大的反思。

這孩子第一天到達營地,開始起營「工作」便開始哭起來……… 他在起營時大哭、在洗菜時大哭、在煮飯時又哭、在洗碗時又哭、在執背包又哭、在清潔營地執垃圾時又哭......還有許多許多工作場景。

起初,我們以為他是掛念家人,所以常常哭泣。但我的經驗是,孩子一般在兩、三天後便會適應,因他們與組員建立關係後,那份因掛念家人而哭的情感便會減退。但這孩子好特別,幾乎每逢做小組營務「工作」時,便會嚎哭起來。

我們一眾導師實在搞不清,這孩子為什麼哭得那麼厲害,心中猜想:

他是否感到在那麼熱的天氣下做事好辛苦?但又覺得不能解釋全部原因。終於我們在營會最後一天晚上孩子寫家書給父母及導師時,「水落石出了」。

那孩子在信中的大部份內容,指他不明白為何一直在做「工人姐姐」的工作,於是用文字向媽媽訴苦。

他不明白為什麼一個營會要做「工人姐姐」的家務工作,令自己那麼辛苦。在他的分享中,彷彿認為自己不應該,也不用做這樣的工作,這些工作應是工人姐姐才做。

回想孩子的反應,我們不能怪這孩子。

現今的孩子自小只需全心全意「讀書」、「考試」,生活圍繞的是讀書、溫習、做功課及考試,故大多都不曉得「生活自立」、「生活細節」為何物。我們下一代長在這種環境下長大,逐漸只懂讀書考試這玩意兒,其他能力都欠奉,形成「高」分數「低」能力的現象。

一個人的自立與自理能力、與人協作的能力、在危急時的判斷與決斷力、社會公義與關愛心腸等,都不是在學校「室內」場境能學到。而我更關心的是,這孩子如何看待「工人姐姐」的付出,及其背後的態度。

他一直在做事時哭泣,又表明不想做工人姐姐的工作,顯示他沒有感謝這位一直在家中全心全意付出,甚至拋下家人為你打工的「工人姐姐」。他對工人姐姐沒有一份感恩之情。我更擔心的是那孩子會否狗眼看人低,認定只有低等人才作家務工作,自己則是高高在上的主人,不用處理辛苦又煩瑣的工作。

家需要大家一同付出及維繫,孩子不是家中的享受者,持份者需要一同做家務。我更擔心的是,我遇過不少父母為了叫孩子做家務,會用比錢或其他誘因,以「對等交換」的方式吸引孩子做家務。

至於我家的孩子,我堅持他們在小學時開始,便要每天分擔及完成指定家務,因為這是他們的家,他們有份為家庭作出貢獻,絕不是享受者的身份。家,永遠是孩子自小學習如何正確看待社會及社群關係的最前線。所以我非常著重我三個孩子寶寶如何對待附近的鄰舍,如保安叔叔、清潔姨姨、茶餐廳職員等尊貴的「勞力士」。感謝他們為我們社區、為我們的家,守護我們,每個人都有其尊貴及價值。

最後,這孩子家中如果沒有工人姐姐,他會否為了做不滿「工人媽媽」、「工人婆婆」、「工人爺爺」的工作哭泣?對於我的假設,如果你有共鳴及反思,那麼我們育養孩子的目光及行動上便必需調整了。

原文刊於「Marco Wong」Facebook,TOPick獲授權轉載。

【其他熱話】爸爸給孩子的心裡話:不要讓讀書考試成為你的全部

【其他熱話】鄭中基與女兒畢業禮同台演出 開明爸爸如何育兒?

撰文 : 黃鎮昌